“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地小疙瘩”
“这玩意儿怎么那么好吃捏,给,你吃不了哈”
这些话,来自一名4岁女宝宝的视频。这个视频账号以两姐妹为主要出镜者,视频内容多是展示萌娃坑爹及与母亲斗智斗勇的搞笑日常。在视频留言区,网友纷纷表示“宝宝太可爱了”“这孩子情商太高了”“我要是能有其中一个闺女,做梦都能笑醒”。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儿童网红”账号不少,粉丝从几万到上千万不等。其中,大多以记录萌娃的日常生活为主。但随着同质内容的增多,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2岁孩子吃播、穿着尿不湿的萌娃下厨房做菜等模式,部分“晒娃”逐渐畸形化。
随着萌娃短视频爆火,大量的广告也会随之而来,这也导致一些父母利用孩子打造账号当作生意来经营。翻开一些账号主页,大多可以看到“好物推荐”“找我官方合作”等标识。有运营儿童短视频账号的家长表示,靠娃就能月入15万元。
萌娃经济下的“小网红”
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小马云”的真名吗?他算是国内的首批小网红。
小马云,原名范小勤。2015年,范小勤的照片被传上网络,因长相酷似马云,后经照片被马云转发而迅速走红网络,并得名“小马云”。
范小勤走红后,镇上奶粉店送来了500元现金,对外宣传范小勤是吃他们家奶粉长大的;一家小家电企业送来水壶、电饭锅,拉着范小勤在产品前合影;深圳一位老板则计划花1000元购买范小勤的头像,作为订餐店的商标……
2017年,河北“老板”刘长江带走了范小勤。自此,变成了“小马总”的范小勤,开始参加电视节目、时装走秀等商业活动,并陆续参演电影。网络上“小马云”衣着光鲜的图片随处可见,“豪车接送,专职保姆24小时贴身照顾”也成为其出场标配。
在2021年2月份,“小马云”的生活出现新变化——“小马云”将留在家乡读书,曾经的老板会继续承担他的学费。
虽然,“小马云”身体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小马云”终究是被流量抛弃了。
在如今的短视频时代,像“小马云”这种小网红并不少见。但却有部分人看中了小网红背后隐藏的利益,部分“晒娃”行为逐渐畸形化。比如3岁的吃播网红,即使女孩拒绝,父母依旧往碗中不断添加食物,“70斤3岁”也被真白地当作视频标题嘘头;5岁的小女孩,在镜头前熟练的拿起眼影盘,教导粉丝如何化妆;记录10岁女孩生活的账号,晒出了女孩在海边玩耍的多张“湿身”“清凉”照片…..而这些“另辟蹊径”的账号,吸引了不少粉丝。
“啃娃族”
2019年,油管视频网站宣布年度十大最强吸金视频博主,两个还不足10岁的孩子分别占据了第一名和第三名。一个赚了 2500 万美元(1.8 亿人民币),一个赚了 1800 万美元(1.26 亿人民币)。
就国内而言,一名全职视频博主给两个女儿开通短视频账号才一年多,就吸粉500多万。这位博主会写好故事脚本,用拍电影的手法来拍短视频。在他的视频里,往往是两个女儿和他一起出演。接广告是这个账号主要的变现方式,实际月收入15万元起。
根据北京晚报记者报道,粉丝量、点赞量到“10万+”以上的直播号、短视频号,都可以谈商业合作,主要包括带货、代言、隐形广告植入等。确定文案后,就会设计拍摄方案,依照方案训练小演员,包括站姿、行动、表情。客户需要交不菲的费用给运营团队,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孩子的监护人,具体金额根据“小网红”的活跃量确定,百万以上点击量的大号,费用起码万元起步,甚至更高。
“萌娃经济”带来的收入,让一些父母动了心。还有不少人辞职在家,靠着“晒娃”,买起了车,买起了房。萌娃的稚嫩肩膀,扛起了整个家。
但是,萌娃总会长大。
摘除了“萌娃”这个标签,还会有粉丝喜欢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萌娃”背后的监护人。于是,这部分监护人巴不得挤尽这些小网红萌娃阶段的每一秒时间。早些时候,甚至有些小网红开启了直播,卖起了货。
真晒娃vs为利益晒娃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这些“网红儿童”账号背后的注册人,多是其监护人,当然,还有一些是MCN机构。
仅靠道德,就能约束这些“网红儿童”的监护人,并不现实。毕竟,对于某类人而言,在利益面前,道德不值一提。
今年7月份,中央网信办决定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就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近日文旅部也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但是,即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一些畸形晒娃内容之外,仍旧有一些账号内容难以甄别。到底只是单纯分享娃的生活?还是正在打造网红儿童账号?
古有“伤仲永”,今有“小马云”。对于没有辨别是非的这些儿童,账号拥有者的这些行为,会让“小马云”的悲剧再现吗?